映象网信阳讯(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赵丽华 杨德政 郝昱玮)“我这是五月份种的,九月份就可以收红薯了。一亩收5000斤不成问题。”7月5日,在淮滨县张里乡徐寨村,张万亮摸着绿油油的红薯叶,满脸笑意。
张万亮种植红薯已有10年历史,一开始并不顺利。2010年,张万亮租住60亩红薯,主要加工淀粉,可是附加值低,产品不好卖,一年仅收入几万。
“穷则变,变则通。”2016年,在网上经常查阅资料的张万亮看到烤红薯专用品种——烟薯25号前景不错,便从河北购买了4万颗红薯苗,试种了10亩地。
当年,张万亮收获了5万斤红薯,一斤售价2元,收入10万元。脑子灵活的张万亮觉得还可以再拓展附加值,“直接卖红薯赚钱少,我就想自己开个店,卖烤红薯,利润空间大。”2017年,张万亮在息县开了烤红薯专卖店,取名“亮丽奇”。
第一年张万亮就大获成功,烤出的红薯吃起来有糖心,口感粘糯,很甜,颇受欢迎。2018年就顺势扩大面积,租种500亩。张万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专卖店旺季可以卖5000元一天。开店时间从8月底持续到第二年5月,平均一天卖3000元,九个月可以收入80万。
乘胜追击,同年,张万亮在新蔡、潢川、淮滨又开了“亮丽奇”分店,变成了连锁店老板。自己富的同时,张万亮不忘带动乡亲,雇佣劳作,或引导种植红薯。
40岁的陈飞因残致贫,和患有慢性病的70岁母亲相依为命。自从被张万亮聘用到地里帮忙时,日子就变了,“以前太穷,感觉在村里都抬不起头,现在好了,我帮忙整地、拔草、收红薯,一天80元。自己能挣钱,生活也有底气了”。
李国臣在张万亮的指导下,也种了4亩红薯,“种苗张老板提供,种植过程有指导,产品就地卖给他,稳赚不赔的生意,比种地强多了。”
张里乡驻徐寨村第一书记刘海波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种植红薯积极性很高。我们准备打造红薯特色村庄,引导更多村民种植红薯,提供从种植到深加工一系列服务,让农产品更多附加值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信阳新闻热线: 0376—6365159,投稿邮箱:yxxy2013@126.com。 映象网“大象帮办”电话180 0371 9699)
为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淮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及时为该县公安局购置了一批警用无人机,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春芽萌动,万物复苏。时下,正值春耕备播关键时期,为确保淮滨县88万亩农田丰产丰收,该县干群除了精心指导群众做好防护措施战胜“疫”情,还从农资运送、技术指导、气象服务等措施多管齐下,保障助力春耕生产。
12月29日,记者在位于淮滨县三空桥乡曹营村的金鸣养殖合作社里看到,一只只“雀之灵”或悠闲散步,或栖息于木架,胆大的还与人互动,引颈高歌屏羽突开……
为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近期,淮滨县税务局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同学们,你们利用这五分钟将这五个化学方程式默写出来,写完后交由家长签字。”3月25日,淮滨县实验学校的九年级化学教师刘杰通过直播平台进行着网上教学。
2020年的寒假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假期,开学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变得遥遥无期,为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学校启动了线上教学。但隔着屏幕教学,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淮滨县实验小学二年级教师任锐绞尽脑汁。
“我已经在厂里上班2年了,去年收入2万多元,今年因为疫情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上班,现在厂子在政府的帮助下复工了,并且各项防疫措施都很到位,不仅一天三遍消毒,还每天发放口罩,在这里工作感到放心,踏实。”淮滨县王店乡福祉渔网编织厂工人同时也是贫困户的宋达英说。
如果不是他桌子上堆积的“外出务工人员体温登记表”,66岁的马治学看不出与平时有什么区别,标准的“国”字脸型虽然有口罩遮挡,仍显得棱角分明,一双大眼睛盯着我们:“真的没有啥值得表扬的。”
日前,淮滨县召开2020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例会,听取今年1至2月份全县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汇报,查找分析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明确举措,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淮滨县委书记曾辉,县委副书记、县长梁超,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郑刚,县政府副县长李强,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懋出席会议;县统计、财政、发改、税务、工信、招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字体书面完美!”“老师期待看到你的进步,加油!”“你平时很沉默,但是我明白你很努力。接下来的一百天,我会一直陪着你,你要好好奋斗。”……最近,在钉钉平台上,“左撇子”陈丽东一字一字地敲下评语,忙碌着批改点评作业、激励着学生,艰难而快乐。